今天想要回顧一下宅時毛第一支產品,宅時毛抗藍光眼鏡的設計(成長)故事。會開始製作宅時毛產品的主要原因是當時我發現了 抗藍光眼鏡的功用。但當我認真尋找一副眼鏡的時候,卻發現眼鏡產品的價差可以差到超過一百倍,便宜的可以只要一百塊,貴可以貴到兩三萬元。究竟他們的差異在哪?身為一個消費者,想要買個品質夠好的眼鏡,相對比買衣服或是鞋子還要難上許多。我無法理解為什麼沒有一個讓自己也想要戴的眼鏡品牌。於是開始著手整合眼鏡的供應鏈。
等到真正投入眼鏡產業後,才知道產品原料、製程、設計、市場等造就出的價差,可以差的這麼多。主流上,市場上分為兩類產品:
透光量產品:市場上路邊攤或是太陽眼鏡與抗藍光眼鏡,常常是用塑膠量產製成,使用如PC、壓克力等原料。用射出機大量製造鏡片和鏡框可以帶來低廉的價格。但是這些原料因為製程簡單,變成了低價的消費性產品,不論是客戶或是經銷商對產品品質的要求似乎都沒有很高(你去夜市買眼鏡,多多少少都會看到一些突點或噴塗過厚的缺點。請店員換個兩三副以後,店員就會放棄求生意志跟你說這種價位的產品品質就是這樣。),導致目前沒有技術領導的廠商能夠提供這類鏡片更好的色散、透光、與抗刮或是鍍膜效果。這類產品,跟機車擋風鏡或小時候的透明塑膠墊板沒甚麼兩樣。不推薦用做日常配戴使用。不過因為價格極度低廉,市場上射出的成本約在 3~20 元之間,完成的產品在台灣 60~1600 元都有人在販售,佔整體銷售量六成。但大家通常買回去也是用幾次就沒用了。畢竟當戴上一副看起來比較吃力的眼鏡,身體還是會抗拒的,抗拒久了,人們就會懶得戴。
光學性訂製品:眼鏡行或經銷體系會存放各式光學鏡片,依照客人的度數研磨訂製。以樹脂鏡片來說,這類的產品有一些領導廠商,也相對有更明確的上下游領頭羊。例如日本的三井化學和美國的 PPG 就是材料界的領導者,而下游包括依視路、蔡司等則各有千秋。許多高價位的太陽眼鏡都會使用訂製品系列的材質與部分製程,因為技術與產品相對領先。
在 2014 年的時候,如果想要一副抗藍光眼鏡,不論是日本、歐美、台灣品牌,我很難找到用真正用光學性訂製品製作的無度數抗藍光眼鏡,當時唯一一個有專業抗藍光眼鏡的品牌就是就是Gunnar,但造型不是我的菜,於是就開始了宅時毛的歷程。因為採用的是光學性的訂製品,成本高昂。於是宅時毛的定價通常是日、台產品的一點二到五倍之間。坦白說,一開始真的很辛苦,因為我們用別人五到十倍的成本,售價卻只有不到一點二到五倍的差距。而人們常常連 抗藍光是甚麼都需要學習了,很難解釋清楚透光性量產品與光學性訂製品的差別。我們就像是在賣真的車子,卻常常被拿去和玩具車比較。還好後來靠著 口碑,勉勉強強地撐了過來。
眼睛動過雷射手術的電競權威 SobadRush分享他使用後的心得
因為一開始是由一種「找不到要的產品,乾脆自己下來做」的任性心態開始的。在缺人缺資金只剩熱忱的前提下,也就沒甚麼創業第一年營收破億這種大鳴大放的過程。一路以來,都是很緩慢地開發、優化各種產品。宅時毛成立兩年,光是第一代產品抗藍光眼鏡,不論外型,鏡片就優化了三次,鏡框也優化了兩次。雖然外觀看起來都是一樣的產品,我們不講,也不會有人分得出來。儘管每次的優化常常是成本翻了兩三成上去。
沒有度數的鏡片還是可以透過鍍膜讓景物變的對比更明顯清晰
打從一開始,我們的核心理念就是提供最頂級通用品的產品原料和製程,提供合理的價格。但對一個出身非光學權威的人來說,剛入門時會發現鏡片是好是壞的標準實在太少。一開始,全部都由台灣鏡片廠進口保障品質。慢慢地,我們開始學會鏡片各方面的品質與判斷,除了鍍膜這種相對容易查到資料的加工外,還有鏡片材料的品質,其實也是很傷腦筋的選擇。究竟1.5、1.56、1.6 等等好壞差在哪裡?一般人如果沒有相當背景的話,其實會發現根本查不到1.56的原料供應商,更有甚者,如果和各工廠確認,也會發現它們對於原料來源有些難以啟齒(相信我,我問過台灣、日本、韓國的鏡片工廠負責人、副廠長、業務)。
來源難以啟齒就算了,事實上日本歐美地區大品牌通常沒賣 1.56 的鏡片時,你就會知道 1.56 曲率的材質是因為價格需求才存在在這世界上的,這種曲率的鏡片說到底,絕對跟一流沒有關係。因為和我們的核心理念不同,宅時毛統一使用海外較通行的 MR8(1.6)鏡片,當時這種等級的鏡片市場售價甚至常常超過當時宅時毛鏡框含鏡架的價格 1,800 元台幣。
中間其實也有為了追求低色散(高阿貝數)的特性,選用了美國PPG所產的 CR-39(1.5)的鏡片。雖然鏡片表面相對較凸(1.5 曲率球面鏡片),但我自己先試用半年,覺得沒問題時,訂購了一批鏡片,結果發現一年後,CR-39 會有些微變黃的問題,於是又趕緊換回去 MR8 的鏡片。這些都還是容易被看得出來的資訊,有些東西是相對較難量化的。例如說工廠批量出貨的鏡片通常分為 A 品和 B 品,在宅時毛初期的時候,因為議價能力低落,被塞了不少副 B 品。要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就只有一次叫更多庫存與鏡片全檢。於是現在每次進貨,宅時毛的辦公室有一半的人都要透著日光燈一片一片的鏡片全檢。
目前宅時毛正在考量測試的是新型的鍍膜,可以用一層鍍膜同時達到 AR-coating 還有硬化與撥水的效果,配上去年三井化學推出的 UV420 原料,可以在保持使用性的前提下,減少抗藍光鏡片拍照時反光的問題。不過因為三井化學UV420就是有一點黃黃的,目前還在測試。
鏡框的優化也是宅時毛在這一兩年內花了大批心力的地方,早期確立好產品設計方向,產品一律不用傳統 Acetate(醋酸纖維板材),改用次世代原料換來更輕更強韌的鏡架,結構遵循 Keep It Simple Stupid 的 KISS 法則,降低損壞率等等。確認好方向後,一開始從大陸和韓國進口 ODM 的鏡框,悲劇到當初晚上會做惡夢被嚇醒。鏡框進來不良率在 20% 算好的了,有些良率可以到只有 30%,我是說良率30%,不是不良率30%!是整批貨只有 30% 的產品可以用!更糟的是有部分廠商使用過後三個月到一年之間會有落漆現象。雖然這是許多平價鏡框都有這種問題,但 KNPS (關我屁事),我實在無法忍受自己賣會掉漆的產品,因此宅時毛開業後的三個月後消失了一陣子,就是都在忙這個。最後終於在台成功整合製程,除了漆的原料整個換新,改為在台灣加工外,還經過 blasting 的噴砂處理,能提升噴塗牢度和增加了鏡框的磨擦係數,眼鏡也更不易滑落。除此以外,可能我對「掉漆」兩個字過敏吧,就算是鏡腳內部的 logo 字樣,連雷朋等大品牌都用移印的方式印刷,但我們最後決定使用雷雕。不會掉:)。
事後想起來,覺得自己好像有點反應過度,一個問題用了四種應對強化到全球沒看到能比擬的產品。可能是自己也樂在其中吧,每成功測試出一種可以優化的方式,當下都會覺得自己為宅時毛的客戶做出了更多的貢獻,像活在美好的粉紅泡泡中的感覺,想像自己好像多帶給世界一分美好那樣。
一年多來只修過一次的 Hulk 鏡框
除了產品本身的品質優化外,我發現鏡框的保固服務其實重要性超乎想像, 眼鏡常常一個鏡腳斷掉,因為鏡框沒了,需要整副連鏡片一起重配。但現存的產銷體系只有大廠牌可能提供保固服務。因為宅時毛是從製程端掌控,所以累積了許多的鏡框原料(A品)。即使宅時毛第一代眼鏡遵循 KISS 法則設計,損壞率極低。像是 Hulk 兩年了,除了第一代的幾個掉漆問題外,只有一個人因為車禍需要維修鏡框,當時宅時毛眼鏡可以無償換 B 品更新或是花兩百塊買一個新的部件裝上鏡框損毀的部分。據客服說,聽得出來那個人有點開心。聽到他有點開心,我也很開心,雖然車禍很衰,但至少宅時毛提供了他意料之外的保固服務。算是對這世界有點正向能量吧。
優化過程其實比我說出來的樣子還要困難許多,畢竟要找到合適的廠商真的不是電話簿或是網路上查一查就有,而我說出來的,只有成功的故事,其中許多為了優化的努力到頭來是白白浪費。廠商分兩種,一種是之前做眼鏡業的,一種是之前非眼鏡業,但他們有我們需要的機台或製程線,如果是後者,就需要大量的心力去測試,自己有心還不夠,要廠商願意配合,報價也給你協助(有些按正常程序的報價真的很容易被認為是刁難),而如果是前者,宅時毛就必須要努力地挑戰廠商既有的眼鏡業「標準」。我自己很高興從一開始宅時毛就有個原則,在品質和訂購量穩定之前,我們盡量不和廠商議價。用這種原則換取更高品質的可能與服務。我很推薦各個新進投入開發的朋友們也用這種原則去和協力廠商溝通,這種原則不是萬能的,到目前為止,也已經有不少間工廠說不接我們的生意、或是某些產品無法繼續接單,因為我們的毛有點多。但至少有這樣的原則,你更有機會能夠和協力廠商談下去。
花了很多心力在優化產品還不夠,反而我們現在遇到很大的困難在於讓客戶了解宅時毛的品質與價格定位。別的不說,光是鏡片這件事,至少包含了原料(曲率)、鍍膜、A 品 B 品、生產批次、特殊功用總共五個變因,至少讓鏡片翻出四個層級地價位區間,千元甚至百元以下的鏡片,一千元到五千元之間的鏡片,五千元以上的鏡片,都是存在在這世界上的。 再學會區別差異之前,要先了解有哪些變因,下列是我之前整理過,關於鏡片的資料,雖然有點多,但如果想要確實了解鏡片差異的話,建議可以看過一次
上圖為各種常被用做鏡片材質的原料,多數量販用品採用 Polycarbonate 或是 Aclyric 等原料,色散係數較高外,也難以利用各式發展成熟的鍍膜提升使用性。而眼鏡行通常會使用除了這兩種原料以外的材料,除了光學性(Abbe Number)較高外。還有一大好處是鍍膜加工的技術發展成熟。我們常常講自己採用頂級標準的鍍膜,因為我們的鍍膜標準目前屬於業界頂標,公認有用而且有效的鍍膜都在宅時毛的鏡片裡面了,包含了下列鍍膜。
硬化多層膜處理
樹脂鏡片加上硬化鍍膜,讓鏡片更耐刮,只要有鍍膜,基本上都會包含這層鍍膜,因為直接牽涉到鏡片的壽命,許多樹脂鏡片必須要換新的原因就是因表面刮傷過多,這也是宅時毛不用其他如PC片等材質的主要原因,安全帽擋風鏡就是PC材質,你也知道上面多容易有刮痕。
在鋼絲棉上加 2kg 的重量,眼鏡片面上作 50 次往返 | |
有硬化鍍膜處理
| 沒有硬化鍍膜處理
|
抗 UV & 藍光鍍膜
自然中除了藍光,還有許多人類看不到,但波長更短的紫外線。他們都會對眼睛造成持續而且可累積的影響,在波長 400nm 以下,多數樹脂鏡片也順便幫你一併阻絕了。(真的是順便,因為藍光就是紫外線的鄰居,所以藍光才會那麼可怕。)
抗紫外線示意圖 | |
平日不可視的紫外線正無時無刻地刺激著我們的眼睛
| 宅時毛鏡片將 400nm 以下的藍光和紫外線近乎 100% 抗除
|
導電鍍膜減少灰塵吸附
因為表面增添了導電鍍膜層,其抗靜電的特性可以減少鏡片吸 particle 灰塵的問題,這就是一般鏡片廠常說的抗 EMI 電磁波。雖然實際使用上目前並沒有眼鏡能真的做到這件事。減少了靜電吸塵問題,除了常保鏡片潔淨外,也降低了你需要清潔而造成鏡片磨損的風險。
雙層AR膜(能讓顏色對比更明顯的設計)
基本上,只要有鍍AR膜,光學性就能大幅提升,這種鍍膜也算是鍍膜的基礎標準。即使鏡片沒有度數,但卻能夠讓你看的事物對比更加清楚。這實在是個非常神奇的鍍膜。我第一次發現這樣的驚喜,是在小時候戴上雷朋太陽眼鏡的時候。明明戴上太陽眼鏡會將光線減弱,但卻讓所見更加清晰,就像魔術一樣。現在,宅時毛把這樣的驚喜附進產品裡面。有些偷懶的人會只鍍表面一層,也不差,但絕對稱不上一流。
奈米鍍膜(防水防油讓髒污不易附著也好拭)
我們在表層上加上了一層極為細膩的鍍膜,就像汽車打蠟後,霧氣與油汙不容易沾附一樣,宅時毛的鏡片一律油水易拭。這種鍍膜的缺點在於,使用過後三個月左右,大概就會被磨耗掉。許多廠商用這個因素當作不做這個鍍膜的理由,在我看來是不成立的,因為頭三個月那種油水易拭的使用性,爽度極高,很推。過三個月後,只能靠如 清潔貘這類的清潔保養劑盡力維持游水易拭的感覺。
表面細膩的奈米鍍膜讓油水易拭 | |
能輕鬆擦去表面油汙
| 油水皆難以附著
|
於是,宅時毛採用上述所有可有效提高使用性的鍍膜,簡單地說,通用鏡片,視度數不同,只要是 1.6 或是 1.67 甚至是 1.74,配上上述所有的鍍膜,就是眼鏡行裡鏡片的頂級品質。
光是常見的樹脂鏡片,就有五種原料,裡面加外面共八層鍍膜功效,再加上產銷鏈分配等不同因素價格區間理論上會有超過 40 種選擇,一般消費者哪會知道這樣的差異?即使是內行人知,講出來都嫌累,甚至會擔心市場價格浮動而導致數字不精準。所以我簡化了一些區間,畫一些對照表給大家參考。
宅時毛除了產品品質外,主要提供的服務就是在有價格的考量下,提供受保障的品質與匹配的鏡框與鏡片,否則直接到眼鏡行依自己的經驗或邏輯驗配很容易踩到各種雷,例如你根本不知道 1.56 和 1.6 的差距,又或者是你不清楚鍍膜的差別,與相對應的合理價格。或是你希望鏡框用普通一點,鏡片好一點,結果鏡框不小心被壓壞了,要連鏡片一起重配,甚至是不明所以地挑到了不同廠出的鏡片等等。
因為我們一開始就是以光學級的鏡片製作,許多人都有配度數眼鏡的需求,順理成章的,宅時毛也應該供應度數眼鏡訂製。畢竟該有的供應鏈宅時毛都已經串好了,會有多難?做出來不難。但當時考量到,度數眼鏡算是訂製品,人們不滿意的話,量身訂做的產品退換貨就會很麻煩。所以即使宅時毛從第一天就可以販售度數眼鏡,但當時我們無法確保人們拿到的眼鏡確實跟想像中的一樣?於是我們推出了全台灣第一個提供的試戴組服務。因為是全台第一個提供試戴組的品牌,當然也遇過一些問題,例如說試戴組一開始沒收費會有客戶不寄回來,又或者是有人帶著試戴組的眼鏡出車禍(還好人沒事)等等。不過整體而言,結果還算可以接受。
不知不覺,宅時毛也兩歲了,在開始宅時毛之前,台灣很多人在討論品牌,我個人其實非常不喜歡有人說自己在做品牌這件事。總覺得做品牌就是在做一堆花而不實的包裝。現在才發現,品牌是靠產品等級與市場交相作用累積起來的。產品有許多等級與定位,光有產品不見得做得出品牌,光靠市場投機也不見得會有品牌。就像雞生蛋蛋生雞一樣,後人總是可以侃侃而談其中的懸念與美好。但當你負責導演這一系列的演化時,重點只會是中間一連串演化或是說突變的過程。而這一系列的過程真的很辛苦,永遠得要和各式各樣的情況和廠商、消費者溝通協調。例如,宅時毛的眼鏡售價區間約在 1800~3980 之間,但真的要向價格優化的話,400 元也能配得出眼鏡,平平都是眼鏡,中間的差異可能包含了鏡片材質色散率的差別、鍍膜光學性與耐用性和使用性的差別,鏡框材質強度、重量、表面牢度與設計的差異。又或者以宅時毛的馳放偏光太陽眼鏡或夾片相對市場上各式的太陽眼鏡或夾片來說,宅時毛的馳放偏光鏡片必須要把原料經過裁切>>烘烤>>成形>>鍍膜鍍七次,在裝鏡前共有十個製程。而市場上的量產品的只有一個製程:「射出」。產品成本可不只是十分之一而已。還包含了更長的交期,更低的良率(每個環節出錯等於該產品報銷)。於是品質和價格的落差就出來了,但瞭解與接受的人卻很少,於是如何讓大眾了解、接受、並願意嘗試這件事情就變成品牌的後續工作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寫部落格的原因,紀錄並分享我們的成長過程,試著讓大家理解。